燃燒吧,創意! 2016年不可不知的8大數位行銷趨勢

分享: 7Headlines facebook PLURK twitter  
  
   2016數位行銷趨勢.jpg 
到了年末,各大研究機構或業界強者們紛紛發表來年各大趨勢的預測,數位行銷在2016年不可不知的重點有哪些?且讓小編說給你聽。
1.人人都愛聽故事,內容行銷愈來愈重要
試想,自己是否曾經因為看了一則有著動人故事的廣告,而讓你揪心不已呢?溫馨動人的小故事人人愛,而內容行銷就是把把想表達的事,用說書人的角度、溫馨故事的糖衣包裝起來,希望可以挑動閱聽者的情感共鳴。故事說的好,那妳的內容行銷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2.情感行銷 拉近你我距離之動人內容
這跟上述所提利用故事來作內容行銷相對應,這兩者的共通點是什麼呢?對,就是「互動」!情感行銷可以灑狗血,逼出受眾的幾滴眼淚,也可以讓受眾跟你一起嗨,笑到岔氣,但不管怎樣就是利用觸動人心的內容,打到受眾的情感點,如果你還是認為行銷或廣告就是很直白的說出「對,我就是要賣東西給你,給我買!」的話,那,在2016年仍然會情感滿溢的行銷時代,這樣有太過直接的行銷手法可能很難吸引到受眾喔。
3.沒攻占行動裝置?別說你有玩行銷
你的行銷版圖攻城掠地,但有把行動裝置納入其中嗎?現在的行銷活動如果沒有在行動裝置、社群網站拋頭露面一下,那可真是無法稱作一個完整的行銷活動呢。原因有二:原因一為行動裝置的流量已經突破了與桌機流量的黃金交叉,遠遠超過桌機的流量了,且目前行動裝置基本上已可包辦使用者多數在桌機上的行為。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行動裝置可定位用戶所在地,可利用推播等行銷手段拉緊消費者與消費發生點的距離。
行銷從大螢幕轉戰小螢幕,以關鍵字廣告來說吧,原本以桌機為主戰場的關鍵字廣告,近年來也將行動裝置設為投放的主要標的,行動廣告的曝光率很高,因為它往往會強迫性的佔住使用者行動裝置半個螢幕以上,有種強迫中獎的感覺,因此容易造成反感。始得行動廣告的曝光率雖然很高,但也有極高的跳出率,有種成也螢幕,敗也螢幕的感覺。所以行動行銷的實質效益是否真的這麼強大?其實仍有不少的觀察空間。
4.興趣行銷,一石數鳥
在大陸很火的微信,利用朋友圈的概念,採取了資訊流的廣告,廣告由文字及圖片資訊共同構成,使用者看到朋友給的論後可以藉此產生互動。現代的重度網路使用者,借重同儕的意見來下決定是很常見的事。在台灣,微信的朋友圈沒有這麼普遍,與這個概念相仿的通訊軟體,小編覺得應該是LINE的生活圈-LINE@,LINE@的運作概念就是把對於品牌或是嗜好相同的朋友拉近一個圈圈裡,讓大家可以在此交流討論,也是一個品牌與受眾互動的好場所。而且跟LINE的官方帳號動輒數十萬起跳的價碼,LINE@目前還是免費的,不如可以先用LINE@試試水溫後,再決定是否要跳入官方帳號的坑中。
5.情和義值千金?不,創意才值千金
創意到底能不能用金錢衡量呢?創作工作者也許會認為用價格來衡量創意過度膚淺。雖然小編覺得創意貌似是無價的,但在目前這個世道下,創意的確是可以被量化的。例如,為了一個3,000萬的案子所發想出來的創意,這個創意好像就可被貼上一個3,000萬的標價;一個完美的創意所開發出來的商品,帶來的上億的商機,那這樣說這個創意有著上億的價值好像也不為過。但遑論何種論述,創意不是輕易可用金錢取得的,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吧?在現在各種媒體的激戰下,要如何將商品/服務更加創意的的包裝,總是讓行銷人傷透腦筋阿,不如現在就拿起你的筆電,出去外面找靈感吧!
6.病毒式傳播的社群媒體行銷
有人說社群媒體的出現,讓傳播從「教堂式」轉變成了「集市式」,以往只能單向接收從天廳(廣告主)來的訊息,變成可以用群眾力量決定訊息的傳佈方式或是結果,這是非常驚人的轉變,word of mouth的效益在社群媒體出現後發揮到了一個極致。在社群媒體上追蹤自家品牌的評價,也成了現時行銷必被的功課之一。
7.數據深藏大秘密 精準行銷打中受眾
利用大數據精準行銷的案例,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美劇「House of Cards」-(紙牌屋)。這部由美國影音平台-Netflix的影集,利用所收集而來的閱聽眾評論、收視習慣及搜索結果進行分析,發展接下來的劇情、角色、演員選擇等。這種完全投受眾所好發展出來的行銷手段,當然反應再漂亮的財報及收視表現上。利用精密數據所發展出來C2B行銷模式,其實愈來愈常見,這也反映出了受眾已不只是單純的接收者,他們也同時扮演者內容創造者的角色。
8.借勢行銷
在這個娛樂經濟的時代,行銷很容易跟娛樂扯上邊,例如明星被偷拍著用的服飾配件、或者是將商品贊助名人出席活動等,這種藉著名人光環借勢行銷的方法已經行之有年,這種搭著順風車的行銷方法,是很能吸引受眾目光的。但也有一個風險就是如果名人在著用品牌的商品時,發生了負面事件,那對於業主來說,帶來的不是行銷效益,而是危機處理的果斷力了。
小編觀點:
綜合以上所述,其實可以發現這些數位行銷趨勢其實有不少元素環環相扣的,例如內容行銷如果故事說的好,讓受眾心有戚戚焉,受眾很容易自然的將訊息散佈出去,在朋友圈中引發討論,再搭上社群媒體的病毒特性將影響力擴散的更加極致。
行動裝置的普及,讓訊息傳佈這件事情隨時隨地都再發生。但這也帶出了另一個重點,所有的行銷活動,總會需要一個到達頁面(landing page),這個到達頁面有可能是留下客戶資訊的頁面、產品介紹頁或是企業的官網等等,但你的網站是否具備行動裝置友善瀏覽呢?如果網站還沒有準備好,一個沒有到位的客戶使用經驗,會讓再好的行銷活動都打回原形。
資料來源:數位時代

B2B企業如何運用社交媒體,讓顧客自己來找你




「社交媒體真能為我們加分嗎?」 想必這是許多B2B企業心中的疑惑。

「可以的,只要你懂得方法。」學者奎森貝利和敏斯基最近在哈佛商業評論部落格強調,社交媒體行銷不是B2C公司的專利。

我們都知道B2C公司的消費者,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影響力。但兩位學者指出,社交平台上針對B2B品牌的討論,同樣站了相當比例。無論B2B或是B2C企業,如果懂得聆聽顧客與潛在顧客在網路上說些什麼,就能獲得有幫助的資訊




贏在和顧客實際接觸之前


社交媒體對顧客的影響逐漸加重,企業若不採取主動,就等於任憑網路上對其產品的評價,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;如果企業的社交媒體行銷做得好,可能在顧客與你的公司接觸之前,心早已經被收買了。


決定要如何分析與追蹤成果


B2B公司別落入一個陷阱,以為B2C的案例可以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,畢竟兩者的社交平台不一定相同,顧客運用內容的的方式也十分相異。

此外,B2B企業在分析與追蹤社交媒體成果時,也不應直接採用B2C慣用的績效指標與追蹤工具。B2B談成一筆生意所能獲得的利潤,遠勝於B2C。所以,固然B2B企業確實能透過平台提高曝光率,強化品牌意識,但終究無須在曝光數或分享數這些方面過於斤斤計較。

快桅海運公司如今的社交媒體主管,拉琵波就指出,重點是你的內容所吸引來的顧客是否有品質? 能帶來多少利潤? 銷售轉換率又有多高。這些都不適合用典型的B2C指標作追蹤。


別趕著拋出銷售話術

B2B企業使用社交平台的的重點是在開發潛在客戶。若你表現得太過積極,似乎滿腦子就是要談生意,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。因此,B2B企業要懂得細火慢熬。只要平穩地與顧客交流互動,然後靜待銷售機會浮現即可。


從顧客的角度出發


除了不適合在社交平台上放太過推銷性的內容以外,貝恩公司資深顧問科伐克也認為,公司應該避免另一個常見盲點;光顧著描述自家產品特色與功能,沒考慮到從顧客的角度來說,他只想知道這產品能如何解決他的問題。





究竟應該在社交媒體上放什麼內容? 讓潛在顧客從一開始就對你留下強烈印象? 科伐克指出,內容要讓人感到真實誠摯,但又有深刻見解。此外,這些內容應該於數個相關平台聯合發佈,使顧客能夠輕易接觸到這些內容。

例如:若一家軟體公司寫了一篇以雲端科技為主題的文章,內容說明這方面的發展,會對醫療服務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,就會顯得該公司很專業並深有見地。而如果你知道潛在顧客可能有什麼特別在意的事,例如成本或交期,就應該在內容當中,點出你的產品如何能為他解憂


對抗寒冬的故事


如果你還擔心自己的公司或產業太無趣,恐怕沒什麼有意思的內容,可以參考一下快桅海運怎麼做。威柯曼(社交媒體部門領導人)在2011年加入快桅海運時,該公司還是個社交媒體沙漠。如今,該公司臉書有一百多萬個人追蹤,在其他平台也有大批關注者;某篇Instagram文章還為該公司招攬來俄羅斯公司的生意呢!

該公司在社交平台上的破冰點之一,就是一個稱為#wintermaersk(冬季的快桅)活動。原來波羅地海每年結凍時,都會造成船隻難以按時抵達聖彼得堡。該公司靈機一動,開始在社交媒體上以#wintermaersk為標籤,用圖文向世人展示他們如何對抗冰冷海域,讓船隻順利通行。



文章搭配驚心動魄的實景圖片,吸引讀者眼珠;另一方面,文章內容則強化快桅海運即使在極端艱困的環境中,仍能使命必達的印象。這個活動最後為他們帶來了一百五十個新的潛在銷售機會,對船運公司來說,是個了不起的數字。

快桅海運如今也會發佈船長日誌,或是討論人文環境等議題。該公司的例子證明,即使是乍看之下相當枯燥乏味的產業,也有許多吸引顧客的故事。只要公司懂得持續發佈對顧客而言有用處,且有意義的高品質內容,潛在顧客就會受到吸引,自己來找你。




總結整理,B2B企業社交媒體行銷小技巧:
  1. 了解目標對象是誰,以及行銷目的
  2. 衡量銷售轉換率的重要性,大於按讚或分享數
  3. 先設想客戶的困難,在說明產品可以如何協助
  4. 行銷內容真摯,並帶有專業的深刻見解

※內容節錄自EMBA世界經理文摘358期

台灣中小企業面臨的行銷窘境該怎麼解?



業務員總是被大家所排斥?

  • 大部分的業務員,最擅長在不對的時間,賣不對的商品給不對的人,所以大家總是不喜歡業務員。
  •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,只要對著手機說出想蒐集的關鍵字句,就能找到所需要的資訊,進而做出採購的決定。
  • 還在執著靠業務員推銷你的商品與服務嗎?那就落伍囉~

做了很多行銷行為但成效不彰 !

  • 電子郵件、DM傳單、傳真...明明已經將商品資訊傳給目標客戶了,但成效越來越差。
  • 只要想想你家信箱旁成堆的垃圾傳單,以及你電子信箱中推積如山,看都不想看的垃圾信件,就能得知縣在資訊氾濫的程度。
  • 商品不是用賣的,而是讓顧客透過網路自己來找商品才是王道。




都知道做口碑很重要但時間太慢 !
  • 從自己信任的親友口中獲得的口碑推薦,是自古以來最有效的行銷方式。
  • 現在的口碑透過臉書、部落格等社群媒體的蔓延,影響力不容小噓。
  • 所以,要怎麼做才能讓消費者在網路上發出"好評",才是重要關鍵。




行銷預算不足該怎麼提升營業額
  • 傳統的媒體廣告很花錢,而且是小眾商品,並不適合在主流媒體上宣傳,有沒有更好的行銷方式?
  • 其實在網路時代,要更有效的號召優質客戶,重點不在花錢,而是要善用智慧,關鍵就在於官方網站、部落格與社交媒體上,提供優質的資訊內容,吸引顧客進而提升銷售額的手法,就是「內容行銷」的真諦。




粉絲變顧客,顧客變粉絲



目前台灣中小企業用戶數,超過5000家的最大電子報發送平台,「電子豹」的創辦人張國基先生,在EMBA雜誌舉辦的《社群經營 x 品牌行銷》研討會中,與我們分享如何讓「粉絲變顧客,顧客變粉絲」的秘訣。

粉絲團的粉絲,真的是你的粉絲嗎?

一開始張先生就向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?
假設你加入的粉絲團,突然向你賣東西,你會不會買?
為什麼我們會加入一些粉絲團? 有可能是因為它的PO文、照片、影片或廣告,更有可能是喜歡他們家的產品,所以大家會加入粉絲團的理由有很多,但不一定是真的粉絲,我們應該將公司粉絲團的粉絲先看做是公司的「潛在顧客」。



企業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要對自己的客戶非常清楚,必須清楚描述出TA的長相、喜好,甚至呈現出一個人的模樣,對於客戶越清楚,越能投其所好,PO他們喜歡看的內容。

潛在客戶被吸引進來之後,接下來要做的才是如何讓你的粉絲(潛在顧客)變成顧客。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對FB下廣告,就會有人購買,這裡有很大的迷思,事實並非如此,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,就是信任。

潛在顧客透過廣告進入你的網站(Landing page)之後,看完更詳盡的內容說明(圖、文、影片)甚至第三方認證(口碑、得獎證明...),對你產生信任後,才有可能變成你的顧客。

B2B企業建立信任的不二法門-社群經營

當客戶有需求的時候,必須要第一個就想到你,這可以稱做腦袋中的SEO(搜尋引擎優化),這就是品牌價值。社群經營有個關鍵就是,你要有一定的聲量,也就是你要成為產業裏面的意見領袖,才會有一定的發聲量。一開始我們公司就是寫文章,因為我們所處的行業別,國外發展的很成熟,所以我們就參考國外發電子報的專業文章,除了翻譯成中文外,再把它簡化,讓大家看得懂,持續做一段時間後,如果相同產業裏都沒有人這麼做,你開始就會累積一些知名度。



產出這些專業文章是苦工,但非常值得這麼做,除了增加聲量外,還可以針對按讚數得知客層的喜好。一開始先各種類型的文章都寫,再依據按讚數,去了解客戶目前需要什麼,以及偵測出客戶的行為習慣,會開始對客戶越來越熟悉,所以我們每個禮拜都寫,已持續四年多,光一個簡單的E-mail就寫出如此多的文章,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一萬小時定律--簡單的事情重複做

持續很重要,有一個叫做「一萬小時的定律」,一件事只要重複做一萬個小時,換算下來大概就是三年,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,要讓客戶持續收到你在自己的專業上看到什麼事情、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樣,而所謂的意見領袖,就是它可以看到大家忽略的ㄧ些重點或趨勢。



我們有了文章(內容)之後,就可以開始擴大,透過有公信力的媒體會是不錯的方式。我們最早是跟動腦雜誌合作,因為我們跟動腦雜誌的客戶重疊性很高,而且知識很容易會被擴散。

接著我們主動去參加客戶會出現的社團(網路上的),去社團不是去亂貼廣告文,而是去看他們提出什麼樣的問題,我們可以怎麼幫它解決,解決問題的過程自然就會產生信任感,進而還會有人標記你出來幫忙解決或回答新的問題,就這樣,透過社群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。

經營社群需要互動

只要一講到社群,大家一般都想到FB,其實目前FB的自然觸擊率相當低,據統計大概剩下3.5~5%而已,其餘的就需要向FB下廣告才觸擊的到,光被人看到就這麼困難了,更不用說還要互動。其實還有其他網路溝通工具可以進行互動,譬如E-mail,我們就開始運用e-mail和客戶互動。



早期發e-mail只是單向溝通而已,我們的互動方式是:用e-mail將預計幫客戶解決問題的做法用圖文說明清楚,並徵詢客戶的意見與喜好再做修正,之後才讓RD人員開發該項功能,這樣的步驟,完全顛覆以往開發的方式:先從PM一個人決定要做什麼功能,再請RD人員花1-2個月的時間開發、測試、修正、除錯、再上市,最後有可能得到客戶不買單的結果,讓RD、業務等人員都很挫折。只要經營社群(會員),一開始就先問客戶需要什麼功能,問清楚了再開發,不但提升RD的效率,客戶也會覺得你有聽進去他的建議與想法,公司會獲得較高的評價。

整個社群的經營,不要只有單向的PO文,要傾聽需求、解決問題、創造互動。

所有的網路公司到處都有「接地器」

像Google、Amazon...這樣在網路雲端上做生意、提供服務的公司,在台灣也都有業務人員就近服務在地客戶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「接地器」,像我們公司就是用辦教育訓練課程,來跟客戶、會員做實際的面對面互動,會這樣安排是有原因的,因為我們發現行銷人員的流動率很高,所以我們公司就每週選2天辦免費的教育訓練,目的是教會客戶的行銷人員操作我們公司的軟體。

如何讓顧客變粉絲? 實現你的承諾

以我們公司為例,我們承諾客戶的是:簡單、快速、有效。什麼叫簡單,就是我們將操作步驟全都控制在三個步驟以內,這件事說得很容易,作起來很困難,因為必須要去說服工程師只要三個步驟就得完成,經常都做不出來;或是客戶想要的功能本身就很複雜,不可能用三步驟完成,這時該怎麼辦? 我們當然會先運用各種角度與資源,想盡辦法做到,若真的不行,我們就不做。

另外,我們的定位是工具,客戶基本上不可能請一個專職人員發電子報,發電子報只是她工作內容的其中一項而以,所以我們設定必須在30分鐘完成發電子報這件事。但其實有很多客戶提出希望能提供很多種版型,讓電子報更豐富更漂亮,很多國外的公司都有,但我們就是沒有,有以下幾種原因:

一、無論我們提供多少種版型,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,因為每個公司要的都不一樣,更何況美是主觀的感覺。
二、在網頁上面做排版是很困難的事,一定會用掉很多時間,這樣就違背我們30分鐘完成工作的原則。

但我們提供不限制空間、也不限制流量的服務,客戶只要請美編把版面做出來就好,很快就可以寄出,甚至我們會去網路上抓幾個版型直接提供給客戶參考使用。電子豹就是不提供版型讓客戶使用,因為版型違背我們服務的原則。

南瓜計畫--集中資源只做一件事

如果要種南瓜,而且想種的比別人好,一般人會朝種類以及數量越種越多,南瓜園也會越來越大,這就好像公司跟公司在比規模與營收有多大,終究會有人資源比你多、力量比你大、人脈比你廣、關係比你好,怎麼比也比不完,但還一個機會是你只種一個南瓜,而且把他種到巨無霸,那你就出名了,很多人會去跟南瓜合照。



南瓜計畫的精神就是,你用所有的力量只做一件事情,你覺得會做不好嗎? 台灣中小型企業很適合這麼做,因為資源很有限,規模輸人家很多,但是來比專心,這樣才會有機會。


※感謝電子豹創辦人張國基先生無私的分享







品牌經營是成功創業的第一步


是名牌? 還是通路?

光著頭,穿著牛仔褲與T恤的程九如秘書長(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發展協會),讓我聯想到賈伯斯,一開頭就給大家一些腦力震撼彈,他問大家兩個問題:

一、LV是品牌還是通路?
二、SOGO是品牌還是通路?



LV當然就是品牌,SOGO當然就是通路,這還需要問嗎? 我心理正OS著,不過程秘書長接著說明,LV在全世界到處都有開店面,其實已儼然是一個通路;在SOGO百貨裏設櫃的任何小品牌,大家在心理皆認為肯定是名牌,是A咖,所以SOGO其實也是名牌,這意思是名牌與通路的界線越來越模糊。

品牌最終是在體現企業使命

程秘書長因為任職於創投公司的關係,經常在各地接觸並協助創業家走過最艱困的創業前期,這樣的經歷,讓他了解到,創業會成功的DNA之一,就是堅持,因為有了堅持,會產生獨有的文化,接著就會吸引到好的人才;有好的人才,才會產生出優秀的商品;接下來才需要一套好的制度,大量複製出好的商品或服務,提供給大眾使用,企業得到越來越多的客戶支持,就會產生出品牌,所以這中間的前因後果是:

堅持文化人才→商品→制度→客戶→品牌

在上述的連結中,程秘書長特別重視前三項,同時也提到一般大眾的迷思,他認為制度被大家過度的重視。另外,秘書長也跟大家分享,就他們的經驗,有三種類型的人,創業風險特別高,第一、夫妻檔創業。第二、已有成功創業經驗,想跨足新領域的創業家。第三、MBA剛畢業的高材生創業家,原因是:

第一、夫妻檔創業。需要先處理完家務事,才能談創業的事。
第二、已有成功創業經驗,想跨足新領域的創業家。經常會執著用過往的成功經驗,套不同領域就想成功,且老闆做了太多決定,這樣的模式,不適用於網路世界與網路思維。
第三、MBA剛畢業的高材生創業家。滿腦子都是報表、分析、數據與制度,完全忽略了人與文化。

預言第二次網路泡沫化即將來臨

2000年第一次網路泡沫化,大家看到的是有許多掛著.com的公司大起大落,和大部分人的生活、工作較沒有直接相關。程秘書長提到,這次的網路泡沫化不一樣,是不注重網路的個人與公司會直接被市場泡沫化,且即將就在這兩三年會開始發生。

新微笑曲線-網路影響力

隨著網路資訊的蓬勃發展與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,「內容為王」與「大數據」時代已經是現在進行式,認為企業發展受限於網路技術的思維已經落伍,因為世界上早就有許多公司將網路技術發展的很好,且已變成商品或服務公布或分享出來,大家只要花錢或花時間就能享有技術,所以誰掌握了內容就等於擁有「網路通路」,誰應用了大數據就等於握有「網路情報」。



想要真正擁有「網路影響力」,企業必須要掌握內容應用大數據,做到貼身、貼心與知心,最終才能取得客戶的信任,這才是網路行銷不二法門。


※感謝程秘書長無私的分享

延伸閱讀:
大師--彼得杜拉克的絕妙五問



網路行銷應該注意的事


中小企業對網路行銷容易產生兩個迷思,
第一,當行銷預算有剩餘,或者公司去年有多賺,就把這些多出的預算一次投入一大筆在網路行銷上。
第二,投入一大筆網路行銷預算後,希望可以一棒打出全壘打,並認為如無法立刻產生業績或績效,不如不要做網路行銷。
網路行銷有機會一次打出全壘打,但大部分的情況,都是需要企業長期且持續投入。因此,更好的做法事,月、季為單位下去投資,絕對比一次投入大筆預算要來的好。

網路行銷三要訣: 快、狠、小

快、很、小事網路行銷的三個重要原則。快,指的是網路變化的速度很快,隨時會有新工具或新做法跑出來,企業要怎麼讓自己可以追得上;狠,指的是決定了就要立刻投入;小,的意思是,小量的投入。
這跟一般我們認知的「快、狠、準」不一樣,因為網路行銷絕對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準,但是快速小量的投入,能夠讓我們也很多次的機會調整與嘗試,進而提升準度。

網路行銷第一步:與網友的接觸點要多元

如果一家擁有實體店與網路店的體育用品公司,希望進行網路行銷,第一步應該是先將自己在網路上的接觸點延伸。例如: 我已經擁有一個網路商店,我可以再經營一個臉書粉絲團,或者開立一個部落格分享運動相關訊息。網路上的佈局,相較於實際店面的運作成本小很多,因此企業在投入網路行銷之前,不妨盡量將網路上的佈局展開。



跟傳統行銷相比,網路行銷的ㄧ個好處是,可以每天調整與嘗試,因為網路廣告每天都會產生不同的績效數據。如果每天調整一次,半年下來,妳就擁有了一百八十次的嘗試機會;每週調整一次的話,也擁有24次的嘗試機會。

社群網路的經營要訣:讓自己成為一位愛好者

現在的消費者不喜歡被人推銷,但是他們認同具有熱情的愛好者。然而企業就是企業,還是必須要賣多西,所以應該要思考的並不是如何把商人的那一面藏起來,而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友善,也就是雖然我們在賣多西,但還是要讓人喜歡。

譬如說,在經營體育用品店的社群媒體時,必須要將自己從賣家的角色,轉化為體育愛好者,也就是小編跟大家都一樣是粉絲,對於運動都有一定程度的喜愛,所以可以盡量跟大家分享一些體育賽事、明星運動員近況、避免運動傷害的小撇步...。

長期投入網路行銷,才會持續開花結果

現今,企業看待網路行銷時,不應該只是將它當成一個廣告,而應該將它視為企業的營運成本,就如同人事成本一樣。投入網路行銷時,不要將大預算累積起來,一次出手,而應該小預算多次用,將持續綿密的內容,呈現在YouTube、Blog、FB等各種平台上。

※內容節錄自EMBA世界經理人雜誌357期


延伸閱讀:
大師--彼得杜拉克的絕妙五問

數位行銷必勝術:業界領導者的 5 大成功啟示

數位行銷固然是當今趨勢,但實踐方法仍有討論的空間。為了找出解答,我們訪問了全亞太地區 300 位主管,邀請這些「數位產業領導者」(積極運用數位行銷並獲得理想成果者) 和「數位產業學徒」(成效不彰者) 分享經驗。關於如何駕馭數位行銷,我們整理出了五大心得。

1. 主打數位行銷

在受訪的數位領導者當中,有 94% 的比例同意數位行銷是首要策略。只有 18% 的學徒表示已將數位行銷徹底融入整體業務策略,相較之下高達 55% 的領導者指出這是必行之道。



另外,數位領導者的數位行銷目標明確,也設定主要成效指標做為邁向成功的引路石:92% 的領導者表示其組織定有明確的數位行銷目標,相較之下只有 69% 的學徒採用這種做法。

即便是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企業 (如工程或製造業),也無法避免演變而今的綜合行銷策略。要將整個組織推向數位行銷對這些行業並不容易,但許多主管都認同,在未來三到五年內,將數位行銷納入企業層級策略是可行的做法。

2. 將資源投入數位行銷

大多數的數位產業領導者都已調整組織結構,將數位行銷擺在第一位。許多領導者 (82%) 表示,要落實數位行銷,第一步就是在行銷團隊內部或外部另設專責數位小組。獨立小組一開始能協助發起數位行銷活動,但長期下來,數位行銷應該要能整個融入行銷團隊。最理想的情況是行銷團隊全員都有數位行銷的技能,並可在整體行銷計劃中規劃及執行數位行銷工作。

領導者應訓練數位行銷團隊,使他們能掌握最新趨勢和最佳做法。許多領導者更表示,這種員工培訓不只涵蓋全國,甚至遍及全球。這樣團隊才有能力成功規劃並落實數位行銷策略。

他們認為,不同數位行銷團隊之間的跨界溝通也是重要的能力,可以帶動最佳做法的交流,讓各團隊藉由分享心得而獲益。

3. 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

90% 的領導者表示,他們會請有相關經驗的媒體或廣告代理商制定數位行銷策略。重點是,您不需要獨自解決每個數位行銷難題。



4. 評估及最佳化

想要提高成效,一開始就要提高評估準確度。62% 的領導者表示,他們使用「嚴格」的評估工具來追蹤廣告活動的投資報酬率。他們還增加評估的項目,平均來說共採用 7.3 種指標,反觀學徒平均只採用 2.3 種。不論是使用社交還是網站分析,確切瞭解使用者與您品牌互動的方式,都有助於您打造後續廣告活動或策略。



著重費用或客戶開發相關數據很容易導致迷失方向,監控「收益」才是上上策。69% 的領導者表示他們曾評估收益升幅,反觀只有 33% 的數位產業學徒這麼做。

5. 鼓勵創新

培養支持冒險精神的文化,例如提供獎勵或推選數位行銷業績王。91% 的受訪領導者表示,他們的組織對於冒險精神和測試新行銷謀略都抱持支持的態度。

持續提供技能訓練固然是好方法,但對於承擔數位行銷風險並研究新解決方案的員工,領導者也提供了許多獎勵措施。值得注意的是,78% 的領導者設有獎勵制度,但只有 42% 的學徒這麼做。



數位行銷成效並非一蹴可幾,初期導入作業通常是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環節。將領導者的幾個重點提示謹記在心,您或許就更有動力執行這些初期導入作業,邁開成功之路。

方法
本問卷調查進行期間為 2014 年 5 月至 6 月。我們從中國、日本、澳洲和新加坡這四個亞太地區大國的企業中,選出 348 位資深主管進行訪談,這些主管包括執行長、行銷長、財務長、總裁及副總裁、主任和部門首長。從製造和金融服務到餐飲服務和公用事業,許多產業都是這次的受訪對象。每間企業都擁有至少 100 名員工,絕大多數則擁有至少 1,000 名員工。所有主管都對其企業的行銷策略有所瞭解,在行銷決策上則負有直接或間接責任。我們針對每一位主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,研究他們所屬的組織在行銷、廣告和網路傳播方面如何運用數位和線上媒體。


※文章節錄自 Think with Google 網站    


延伸閱讀:
大師--彼得杜拉克的絕妙五問

國際品牌大師馬丁。林斯壯-多餘積木的秘密

日本清酒斟到溢出 !

這個月林斯壯大師在EMBA世界經理文摘的大師專欄裡,與我們分享他在東京新宿區的某家小酒館,點一杯清酒的故事。一開始,一位女服務生在大師面前放了一個小木盒,然後端上一個大托盤,裡面有四十幾種酒杯。女服務生說,每一種酒杯代表不同的個性。大師挑了一個藍色的酒杯,於是她把這個酒杯放進大師前方的小木盒裡。

她開始朝杯中注入清酒時,發生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。大師原本預期她會斟滿酒杯,但女服務生並未就此停下,而是繼續斟酒使清澈的清酒溢出杯緣,流入木盒裡,直到清酒淹過大部分杯身時,她才停下動作,微笑向大師鞠躬並對大師說「請慢用」。




大師一邊伸手撈酒杯,一邊問她,為何把酒斟過頭 ? 女服務生的回答令大師非常訝異,她說:「馬丁桑,我這麼做是為了表達我的感謝之意:提供超出你期待的服務。」

神秘的幾塊積木

接著大師反問我們,還記得最近一次獲得超出期待的服務,是什麼時候的事嗎 ? 或許在大賣場購物,或是在線上購買你喜歡商品,大師很肯定的說,當時的情況一定讓你難以忘懷。

大師描述他小時候是個樂高迷,所以樂高積木一盒接著一盒地蒐集。後來發現,每盒樂高積木裡總是會多出幾塊積木,而這些積木沒有列在配件清單裡。多年來大師默默蒐集這些神秘禮物,而且有趣的是,大師覺得這些積木比最後做好的成品更珍貴,它們成了大師的寶貝。

多年後,大師有個機會參觀樂高工廠,公司主管告訴大師,那些額外的小積木,是基於現實考量,而非製造驚喜。原因是為了成千上萬的家長,因為找不到掉落在地毯或家具下的積木,而前來求助。



大師一直是為珍寶的積木,雖然在瞬間失去價值,但大師發現,樂高在無意中,做到了「事先不過度承諾,履行承諾時超出期待」。

買洋芋片,還是買空氣

反觀現代社會,似乎遵循著相反的理念。我們經常遇到的是,事先承諾太多,履行承諾時低於期待。當我們在超市買的盒裝鮮蝦沙拉,當打開盒蓋,在生菜中找不到任何一尾鮮蝦,唯一得到的鮮蝦是印在外包裝盒上的那四隻;或是想想我們買的那一大包洋芋片,袋子裡裝的空氣,比洋芋片多更多。



大師繼續分享一個他的故事。幾年前大師入住芝加哥的半島酒店,大師問服務員能否借幾張音樂CD。這項服務是他們給入住常客提供的service,但芝加哥這家半島酒店才剛開幕,酒店人員很有禮貌的告訴我,他們尚未建置CD典藏。好吧,這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
但沒幾分鐘後,服務員打電話問大師,最喜歡的音樂是什麼? 大師回答說:阿姆(Eminem)、ABBA和披頭四(Beatles)。大師有點好奇,他們為何問這個問題,但當時正忙於工作,很快就忘了這回事。

大約20分鐘後,有人敲大師的房門。打開門,門口的禮賓服務員遞了一個小袋子給大師,裡面有三張CD。「這是我們送給你的小禮物。」禮賓服務員對大師說:「歡迎入住半島酒店。」

小驚喜,大感動

大師繼續講述,當他受邀演講或上電視時,經常提到這個小故事,因此,大師猜測全世界約有一千五百萬人聽過這個故事。半島酒店付出的成本是多少? 大約是22.5美元。



大師在半島酒店獲得的待遇一點也不尋常。因此讓我們仔細想想,每當我們聽到消費者讚賞某個品牌,幾乎都是因為這個品牌提供了超出他們期待的服務

小小的額外服務往往帶給我們備受禮遇的感覺,使我們感受到某家公司對我們的關心與體貼。說穿了,驚喜總是能打動我們的心。超出預期或期待的情況,總令我們難以忘懷。

台灣的小故事

接著我們在分組討論時,大家也陸陸續續提出在台灣遇到的禮遇小故事,例如:某品牌的線上家教英文,經常會給學員額外的小贈品或免費課程;賣土鳳梨酥的微熱山丘,只要到現場參觀旅遊的顧客,都贈送一塊好吃的鳳梨酥,並且有好喝的茶水提供給大家無限暢飲;某個品牌的電風扇進廠送修,送回的是升等級的電風扇;台中路邊賣飯糰的攤販,會請客人回車上等,避免被開單會被拖吊...等,你是否也有的感人的小故事呢? 也歡迎分享喔~



延伸閱讀:
大師--彼得杜拉克的絕妙五問